給年輕人的八個人生建言

 
今日社課內容主要是聆聽如證和尚在 2021 年初福青提升營的開示前半,並依次討論重點。

一. 要有智慧

我們今日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網上的資訊唾手可得。有什麼問題就上網問谷歌大神。當大家習慣於網路所帶來的便利時,大多數人忽略了如何思考、判斷所收到的每條資訊的正確性。因為科技是依功利走向而發展,往往會迎合個人需求,呈現讓每個人想要點選的內容,而當你所接觸到的訊息同溫層化後,網路科技公司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,不實的消息就很可能出現在你眼前並默默影響你。 有一部紀錄片:「監視資本主義:智能陷阱」主要講的就是社群媒體出現之後,人類的事物變成兩極化,而且變成活在同溫層裡面。這就是為什麼學習思擇、由多角度看一件事情是每個人必學的課題。當我們得到某一個新的消息,聽到某一些狀況,記得要多去搜尋有沒有其他角度的思路。如果想成為一個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,以下有幾點教你如何衡量事情的準則--
第一、你可以思考這個事情是自利還是利他,利他的範圍是否廣大:如果是利他的那這件事就是對的,但如果是自利的那就不一定是對的喔! 在眾多利他的事中,也可以用利他的範圍大小來判斷何者是最值得做的事情。比如說,以前人類剛發明了農藥時,農藥可以讓人類的食物變多、變漂亮,看起來是好,但是就以佛法的角度來講,農藥對眾生是不好的,後續肯定會有後遺症。後來大家才陸陸續續發現,原來農藥對身體是有傷害的,因此要以更長遠的角度來判斷事物。
第二、要用更長遠的視角來判斷,勿短視近利:像美國有百分之八十、九十的穀物是用來養殖,供給像養牛、豬這一些畜牧業,他用廣大的面積來耕種土地,相對的很多的森林就會被砍伐。像前兩年是巴西很多熱帶雨林被砍伐掉了,短期間看起來對國家有利,因為國家可以賺錢,但以長遠的角度來講,像巴西雨林一旦被砍掉了,巴西很多地方後來都變成沙漠化。
第三、從多角度來判斷:這樣思考才能周全,避免考慮面向太過單一。同一件事情,不同國家的報紙寫的都不一樣,而且有很多幾乎都是相反。對一件事情多方位去了解,尤其發現角度不一樣時,我們才會比較保留,不會被誤導。
當這三點判斷方式你都做到了,就代表你朝著有智慧的方向邁進了!!大家也要多想想如何將此運用在生活。

二.要結交善友

我們都知道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但大家心目中的“巨人”是誰呢?誰是你想成為的那一種人呢?想必大家都想當一名有智慧的人,那麼平常多與一些智者交流,並從他們身上吸取知識、從他們所分享的經驗學習,能使你獲益良多。我認識一個很有錢的人,他說:「我七十幾歲了,我人生只有四句話: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,行萬里路不如識人無數,識人無數不如貴人指路。」他這個思路可能跟我們不一樣,會有這個體會的原因,是因為他這一輩子走過來靠很多人幫忙,每一個轉折的過程全部都靠貴人來幫忙。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喜歡花時間在看一些社群媒體,交流的大多也都是自己同溫層的人,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多認識一些同溫層外的智者,能讓你有更多見識,不會只對既定事情有既定看法。

◎討論

老師分享邀請很多業界專家來演講時,同學們對於最重要的心得、心法部分通常沒感覺,有興趣聽的反而只是一些案例細節,真的很可惜。
同學提問:雖然跟智者交流時,智者能適時的給我們建議,但是我們通常還是會去擷取自己習慣的思考模式跟做事方法,因為我們從小就被訓練去判斷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事?什麼是對自己不利的事?社會設立的標準常常是大家追求的目標,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存模式。雖然今天課程內容所教的觀點很好,可是這些內容會不會不利於現代人生存? 例如:我們之前課程提到過滑手機的諸多缺點,可是假如不花時間在社交網路,我們要如如何維持朋友關係?
老師回答:以滑手機為例,並不是說我們完全不能滑手機,是希望大家在使用手機前,先思考使用手機的目的,才不會不知不覺間就滑超過原來預想的時間。很多事不可能馬上做到完美,但這種提醒自我的習慣靠著一點一點地累積,累積久了就會習慣。使用手機的目的也是關鍵,假如你是藉由傳簡訊來關心別人,那這個出發點是好的。當你想著利他的時候,你就是在做對的事。
如證和尚給年輕人的八個人生建言:
  1. 智慧:廣大的利益、長遠的角度、多角度判斷
  2. 善友
  3. 不要沉迷
  4. 謙卑、勿霸氣
  5. 幫助人
  6. 全球思路
  7. 愛護生命、保護大地
  8. 樂觀

快速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