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03/22社課紀錄



一、主持人開場
今天的主題是觀功念恩,由鄭淮潔老師來為我們上課,由前幾堂法師給我們的八大建言中,很多同學覺得最難做到的是謙卑及樂觀,常使我們在自傲與樂觀中搖擺不定,而當我們學會觀功念恩之後,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。這次上課的主題主要分為三個方向論述,分別為念恩故事、我們最關心的人際關係和樂觀V.S.悲觀。
二、講師(鄭淮潔老師)授課
1.念恩故事
首先欣賞了兩部短片,第一部是«阿嬤的衛生紙»,講述著主角小時候都會收到阿嬤的衛生紙,而裡頭每次都會包著不同的禮物,但長大後,因工作繁忙,忽略了奶奶打來的電話,後來回家才發現奶奶失智了,相當傷心,而回憶裡打開衛生紙,不只是奶奶的關心、呵護,還有每個真實溫馨時刻;第二部是«Director of Operations, AKA MOM’S»,主要是藉由徵求全年無休的企業營運主管,讓大家看到天下的母親們,不辭酬勞為我們付出,還需要有保健、營養、財務、體力等專長。
討論1:有恩惠的貴人是誰?
(1) 國中好友:什麼內心話都願意跟對方訴說,因為之前被誤會作弊時,好友幫忙解圍,還無條件的信任,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。
(2) 外婆: 因為爸媽忙於工作的關係,從小由外婆帶大,都是外婆幫忙照顧與呵護,現在雖然年紀大了,因為覺得在家吃比較健康、安全,還是會煮飯給大家吃,也時常會溫馨的提醒。
(3) 國小老師:常常關心、鼓勵,有感受到特別的關心。
(4) 媽媽:高中每個晚自習都幫我帶便當,讓我吃得健康。
小結: 當我們慢慢練習感恩,會更廣闊地看到更多人、更多生命在此時此刻對一切的付出。任何好的事情都不是從天而降,要學會感恩大眾。而最幸福的人,是懂得念恩的人,而不是得到最多關心的人。
2.我們最關心的人際關係
欣賞一部影片«still face experiment»,主要內容是對比原本媽媽跟嬰兒間的活潑互動,當媽媽改用同一個冷淡的表情面對嬰兒,不論嬰兒再怎麼努力想引起媽媽的注意,都不給予回應,而最後嬰兒就哭了。
討論2想當嬰兒(被動方),還是媽媽(主動方)?為什麼?
(1) 希望自己是主動方,因為有抉擇快樂或悲傷的權利,不受他人擺佈。
(2) 希望自己是主動方,因為雖然正面與負面情緒會受他人影響,但自己會想要讓他人變得正面,讓他人變好。
(3) 希望自己是被動方,因為被別人關心很快樂,主動很可能會熱臉貼冷屁股。
討論3有可能改變他人對我的想法嗎?為什麼?
(1) 鴻崑老師跟淮潔老師分享他們在社區的電梯裡跟鄰居的互動,確信主動打招呼,長期下來,一定能促進人際關係。
小結: 用一個美好的動機去面對每件事情,會讓事情都變得單純。而一個善心堅持始終,遇到敵對眼光、誹謗聲音等等,不論遇到什麼,還是要堅持你的善心。
3.樂觀V.S.悲觀
觀賞影片«你比你想像中還美麗»,主要是在說有位畫家請來了一些人進行實驗,分別依照他們的自我描述與他人對他們的描述,畫了受試者的畫像。畫家畫完發現,人們形容自己往往都是缺點較多,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美,而比較會看到他人的優點。人像畫出來後,依照自我描述所得的畫往往比較不像自己。
討論4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美?
(1) 我們往往會拿自己跟別人做比較,以致看到自己的缺點比較多。
(2) 常常會反省或自我批評,對自己的不足與短處生氣。
小結:
觀賞影片«a simple act of caring creates an endless ripple that comes back to you»,內容是描述一個小女生在蛋糕店想買蛋糕,但因為很貴,阿嬤買不起。這時一位年輕人大方幫忙買下蛋糕,阿嬤請年輕人留下聯絡資訊,年輕人留下字條“a simple act of caring creates an endless ripple that comes back to you”,原來年輕人小時候也遇過相同的情況,讓他有機會就以這種方式報答不知名的恩人,當初送給年輕人東西的人就是小女生的爺爺。
結語: 沒有人習慣看自己的美,他人看自己比較美,所以我們要總結自己的善行,淮潔老師說,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優點,我們要如何幫助別人? 所以我們要多回饋他人、讚美他人,因為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,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。